大会新闻

从“偷”着看到自主干

发布时间:2024-10-10点击量:322

  跨天堑、迈戈壁、穿高原、过江河,穿越三山一原,征战五越一网(“三山”即太行、太岳、吕梁,“一原”指黄土高原;“五越”指三次穿越黄河、一次穿越淮河、一次穿越长江,“一网”为江南水网)。

  一寸寸延伸的管道自西向东连接贯通,宛如横亘的钢铁巨龙,将来自中亚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源源不断送往沿线各个地区。这是新世纪中国的能源大动脉——西气东输工程。

  从2000年批准启动、2004年全线投产到今天,这条蜿蜒于辽阔大地上的丰沛“气脉”始终与经济社会共振、与国家发展同行、与百姓福祉相连。

  二十载铿锵之路,两万余公里里程。在位于上游的西部油气能源战略大通道,有那么一群人,驻守荒漠戈壁,默默守护安全。从核心设备保障只能依赖国外到实现完全自主,从维抢修技术的跟跑者到领跑者,从安全监管只能靠人走步巡到人机结合……一桩桩、一件件,是“中国气脉”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的见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生动诠释。

12.jpg

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队员完成首次带压封堵实战作业

从“偷”着看到自主干

  压缩机轰轰作响,天然气奔流向东。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境内的轮南作业区一片忙碌。这里是西气东输一线的首站。来自塔里木油气田的天然气,从这里出发,途经甘肃、陕西、河南、安徽等地,最终抵达上海、广州、香港等160多个地区,满足近4亿人的生产生活需求。

  邢云雷是轮南作业区主任、党支部副书记。这些年,他一直奋战在守护西部管道的第一线,见证了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发展建设,亲身经历着管道安全保障能力的巨大变化。

  对于天然气管道来说,压缩机就是它的“心脏”。“心脏”能否正常“跳动”,直接影响天然气能否顺利输送至下游,关系着整个天然气管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西气东输工程初建时,由于国内技术基础薄弱,大部分压缩机和相关备件只能依赖国外进口。

  “那时候,压缩机出现故障时,我们只能依赖外国专家解决,维修技术只能找机会‘偷’着看。”回想起当年的情形,邢云雷十分感慨。

  对故障难点研究攻关,对关键数据反复核算……经过不断琢磨和钻研,如今,这些设备的维修已经实现了完全自主。

  为改变设备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2009年,天然气长输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重大专项正式启动。

  2011年11月,国产20兆瓦级电驱压缩机组研制成功,并被当作备用机安装在西气东输二线高陵压气站。11月15日1时30分,这套设备在高陵压气站成功完成72个小时带负荷工业性试验,实现了一次性投产成功。

  燃驱压缩机组国产化也在有序进行。2015年12月,国内首台30兆瓦级国产燃驱压缩机组在烟墩作业区点火测试成功,结束了我国在这一领域长期以来依靠进口的历史。

从各自为战到全局统筹

  随着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运行及国家级化工园区、石油储备基地等高风险区的建设管理等,经济社会发展对应急救援力量的需求十分迫切。

  在此背景下,国家油气管道应急救援乌鲁木齐队(乌鲁木齐维抢修中心)(以下简称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应运而生。

  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既是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应急抢险专业化队伍,也是新疆境内长输油气管道应急救援专业队伍,接受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部门的指挥调动。

  “我们承担着新疆境内长输油气管道应急救援,西部管道公司所辖油气管道应急抢修支援以及公司下达的计划性动火、封堵等作业任务,抢险救援范围立足西北,辐射中亚。”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支队长郑承勇介绍。

聚焦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应急抢险能力建设,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一改过去分散作业、各自为战的作业模式,在基层将队伍分为抢修队、封堵队和特种作业队。

13.jpg

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队员安装封堵器

  以队伍为“中枢”,以抢修队为“矛”,以封堵队为“盾”,在全局统筹中,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形成“攻、守、谋”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凝聚起保障安全生产的强大合力。

  “不仅如此,我们以中心为枢纽,统筹协调公司所有维抢修队,开展大兵团作战,可以实现多点同时作业,大大提高了动火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郑承勇说“,2023年,我们整合公司10支维抢修队伍资源,完成了各类动火作业124处。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的。”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烈日炎炎,黄沙飞扬。在位于哈密市烟墩压气站的国产56寸Class900球阀试验场内,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的队员们正在使用全自动焊机完成最后的焊接任务。这也是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在近10天内执行的第6处特级动火作业任务。

  作为113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之一,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是国家级的专业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是国家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利用冬歇期开展大练兵,连续开展对抗性技能竞赛,积极参与“应急使命”演练,深度参与国家课题“高压大口径油气管道泄漏应急处置技术和装备研究”等……多年苦练本领,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不断提能增效。

  从完成首次大口径、高钢级弯头碰死口的下料组对和焊接任务,到采用“反下料”技术攻克大管径异性三通碰死口组对技术难题,从成功应用自动测量下料、全自动焊接技术到实现成品油管道、原油管道不停输带压封堵实战……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抢险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今年9月29日,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新疆段建成投产。为确保西四线管道建设项目动火连头任务顺利完成,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的队员们连续奋战六天六夜,辗转200多公里,圆满完成烟墩、了墩压气站5处连头特级动火作业,累计完成41.473米焊缝长度的焊接。

  “此次任务,我们承担的大口径管道弯头、三通以及组合件的安装任务,工作量之大、连续作业时间之长、技术难度之高都创造了历史纪录,且最终焊缝相控阵、射线检测一次合格率达100%。”管道救援乌鲁木齐队特种作业队队长张友伟表示。

从人走步巡到人机结合

14.jpg

无人机设备

  天然气易燃、易爆,管道日常巡护是西气东输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

  乌鲁木齐输油气分公司克拉玛依作业区所辖管道全长达472.75公里,途经西部多座城市,穿越农田、戈壁、自然保护区、沼泽等复杂区域,范围广、人口多,打孔盗油多发易发,给管道安全管理带来不小挑战。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条件的日趋成熟,行业内对油气管道领域应用无人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15年,西气东输管道公司配备少量无人机,开启了无人机应用探索。如今,无人机巡线优势已得到充分显现和验证。

  在克拉玛依作业区,管道“空天地一体化大巡护”已成为常态:开启管道智能监护系统,视频监控管线途经路由,配备无人机实时响应。

  独-703管道长约50公里。过去,5名巡护工划分责任区,每名巡护工要花费3个小时才能完成一次日间徒步巡线工作。如今,一架无人机巡护整条管道,一个来回仅耗费1.5个小时。“从人走步巡到人机结合,每月能节约巡线时间30个小时。”西部管道公司管道部李振军感慨颇深。

  新疆伊犁霍城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果子沟,地处天山地震带。这里地势险峻、山高谷深,尤其到了冬季,大雪封山,行路艰难,管线巡视及维护难度极大,是霍尔果斯作业区管辖段一处典型的巡护难点。

  “以前只能徒步巡线,花费时间长、效率也很低。大雪封山人过不去时,只能拿着望远镜远远地看一看。”霍尔果斯作业区副主任赛依克江·吾龙说,“现在有了无人机,人员难以到达的地区也可以看得到,巡线查患更高效、更精准。”

  如今,无人机上还搭载了可燃气体检测设备,可以在巡护时同步开展天然气泄漏检测。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新征程上,西气东输的管线在中国广袤大地上不断延伸,安全保障的力量正一年一个台阶进阶精进,推动能源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订阅CIPC会议资讯

CIPC将使用您提供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向您提供最新的CIPC 2025新闻、活动、服务和活动。

您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栏目下的取消订阅链接来取消订阅。

下载手册前请填写以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