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千亩麦田灌溉前完成焊接 并创下日焊接纪录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又是一年风吹麦浪,中俄东线五标段CD051-CD052桩全自动焊二机组的作业带两边,无垠麦田葱茏翻滚。麦子熟了,农户要割麦了。

20210622_164605_000.jpg

  金黄色的麦田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江汉油建公司的一支全自动焊接机组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他们要赶在千亩麦田灌溉前,从麦田中间的作业带中“焊”过去,打通这农田麦收、灌溉前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施工进度。这一干,竟创下日焊接60道口的纪录,刷新了国内同口径、同配置机组日焊接新纪录。

20210622_164605_001.jpg

  每年六月,连云港的农户都忙着一“收”一“种”。此时,农人们也将迎来最为忙碌的收割季。

  “麦收完,农户就要灌溉,我们必须抢在雨季和灌溉前,把这段干过去,”机组长李江平看着作业带两边的千亩麦田,对电焊班长李超说。

20210622_164605_002.jpg

  “CD051-CD052桩全长1060米,虽是旱地,但施工要过两沟两路一渠一转角,如果按原计划施工,干完这段需要5天。”

  “我们只能与时间赛跑,抢在麦收前,抢在雨季、灌溉前,”李江平掰手一算,“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两天。”

20210622_164605_003.jpg

  6月4日凌晨1点30分,星盏伴月,雾笼夜色。全自动焊接二机组早早便在施工现场攒动。

  “坡口到位!”“组对到位!”“焊接到位!”“吊管机到位!”“电站到位!”“智能小屋就位!”寂静四野里,对讲机传来一声声笃定话语。一切准备就绪。

20210622_164605_004.jpg

  1点50分,组对开始;2点08分,第一道口热焊。

  灯光下,五组焊接工棚在夜幕中不停前移。

  修理工叶开胜负责机组所有电站的维护保养。此时,他正实时监控现场的设备运转。“全自动焊是‘大流水’作业,任何一道工序、一处环节都不能出纰漏。”他一边说,眼睛一直紧盯显示屏上的数字。

20210622_164605_005.jpg

20210622_164605_006.jpg

  清晨6点14分,施工遇到难点:一条长110.7米、深2.5米的沟,外加过一条路。四个弯管穿插五根直管,形成“U”型弯。仅这一段就花费了3个多小时。

  “张建树,18、19收到没有?”

   “收到,可以焊接。”

20210622_164605_007.jpg

  喊话张建树的是电焊工杨涛。18、19是焊机中控焊口编码,电焊工在焊接前扫码,焊接时间、电流、电压、送丝速度等动态数据就能实时传送到智能化小屋的接收平台。

20210622_164605_008.jpg

  焊接每一单层就有1000多个数据,每一个、每一层、每一项数据和图片都要上传到国家管网数据库和PCM平台,业主、监理、项目部都可以随时关注跟踪。

  “现在管道施工智能化太强大了,容不得半点马虎。”数字化员张建树时刻紧盯电脑显示屏上不停跳动的数据,身旁的质量员张琪则把一张张图片点开实时上传发送。

  时间到了晌午。气温30℃,第33道口已完成焊接。

20210622_164605_009.jpg

  电焊工陆国峰走出焊工棚,焊工服已被汗水浸透,脸上、头发上汗珠直淌,一大碗绿豆汤咕咚咕咚一饮而尽。 

  “外面气温30℃,焊工棚里温度高达40-50℃,一点都不夸张。”

  “棚里为啥不装空调呢?”

  “因为风会影响全自动焊接质量,管道容易得‘风湿性关节炎’。”

  “哈哈……”大家边吃边打趣地调侃。

20210622_164605_010.jpg

  半个小时短暂休息后,机器再次轰鸣。

  晚上9点30分,60道焊口顺利完成。738米的管道在夜色苍穹下延伸,20个小时,60道口。这对于中国全自动焊管道建设来说,又是一个新纪录、新突破。

  “赶在麦收灌溉前,让管道早一点下沟、地貌恢复、还耕于民,我们‘抢’的不仅是时间,还是对一方百姓的承诺。”

20210622_164605_011.jpg

  不远处,坡口工吴杰和杨勇在结束最后一道坡口加工后,正用他们自制的“坡口铁屑回收器”把残留在地上的铁屑一点点吸到回收袋中……

20210622_164605_012.jpg

  吴杰收拾好铁屑,走进麦田,躺在金黄的“地毯”上,随手摘下一颗麦穗,放在手心揉开。每一颗麦粒都胀鼓鼓的,夏季晚风吹过,麦香四溢。